襄阳夺取战攻略
1、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,襄阳是南北对抗双方激烈争夺的热点区域。它沟通南北、承东启西,是连接江汉平原和南阳盆地的重要交通枢纽;襄阳城北临汉水,与樊城隔江相对,川流湍急,难以泅渡,这种地形、水文条件,也有利于军事防御。
2、附近低山丘陵间多有可耕的平地,土壤肥沃,利于垦殖,还能为前线的屯军提供充足的粮饷。古代围绕襄阳展开的南北战争中,持续时间最久、对王朝更替影响最为重要者,要数蒙古灭宋之役。
3、一、南宋三大军区的概况。宋理宗端平元年,1234,正月,蒙古军队攻陷蔡州,灭亡了残存的金朝政权,开始直接与南宋王朝接壤对垒。六月,南宋出师收复了东京汴梁、西京洛阳,史称“端平入洛”之役。但随即遭到惨败,两京复失,“兵民死者十数万,资粮器甲悉委于敌”。
4、从此揭开了宋蒙战争的序幕。南宋自“绍兴和议”以来,基本上以秦岭、汉水及淮河为界,与北敌相持,至端平年间也无显著变化。其防御战区主要有三。两淮即淮南东路与淮南西路。
5、南宋建都临安,今浙江省杭州市,仰仗附近的太湖、宁绍平原的财赋民力。自北宋以来,这里就是全国物产最为丰饶的地区,这一经济、政治重心所在地区的安全保障,实在于江北的淮河沿岸地带。北敌如若占据淮南,兵临大江,则滨江的建康乃至身后的国都临安即受到严重威胁,所以南宋的有识之士都主张着重守淮。
襄阳夺取战攻略
1、南宋后期朝廷竭力加强这一地区的防务,兵力为十余万人,并随着战事的加剧有逐渐增多的趋势。这一防区的军队是宋兵中战斗力最强的。二,京,荆宋代荆湖地区,大约相当于汉水、桐柏山脉以南,南岭以北,三峡以东,两江,长江、赣江,以西的全部地区。
2、其中,江汉平原是其主要的农业耕作区。江汉平原的北方门户是襄樊与其东邻的信阳,今河南省信阳市,南宋嘉熙年间,1237—1240,京湖战区有十余万兵马,此后有所减少。其兵力分布较为分散,前线军队部署在京襄地带,以襄阳为主。
3、另有部分兵力部署在以江陵府为主的地区,这是京湖战场的腹心地带,既可以北上支持襄阳、信阳和枣阳等地的战事,又能够扼守川东三峡门户,为四川盆地的战斗提供援助。南宋时期,四川是朝廷岁收的重要来源之一,几乎占据全国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。
4、绍兴和议之后,宋金划秦岭为界,南北对峙,南宋保护四川盆地的防区主要是在秦岭以南,今川、陕、甘三省的交界地带。防卫重点是汉中盆地以西的“蜀口”。
5、与两淮、京湖战区相比,南宋后期驻蜀的兵力相当薄弱,而且逐年减少。据魏了翁讲,宋蒙战争爆发时,四川“官军才六万余人,忠义万五千”。就战斗力而论,南宋初年的蜀兵相当强劲,到后期则远不如两淮和荆襄的守军。